用手摸着,也并不觉得这纸有什么特别。看看它归属的大类是“双面胶版纸”,可能那个年头对于领袖的崇拜实在是深入人心,有人就造了这么一种名称出来,以便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是一大发明创造了。
汉语是一个词汇量很丰富的语种,而且很多新词会随着时下的需要“与时俱进”,不知道哪一天就蹦出来了。开始大家还会觉得有些不大习惯,会多问一句:×××是什么意思啊?渐渐地,你抄我,我抄你,见面的机会多了,生词就变成了熟语,甚至于一不小心还能变成“成语”,跑到大字典里去。
图书是伴随着中国有名的几种发明而扩散开来的。印刷术就不必说了,要不然我们现在还处在抄书的阶段,食指和中指上会留下局部的老茧,那都是勤奋动笔的结果。比印刷术出现更早的是造纸术,蔡伦用破麻袋、烂渔网、树皮等造出了纸,让我们一直使用到今天,每个人用纸的时候都应该念念他的名字才是。知识因此而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一般人有了学习的机会,才从愚昧状态中解放出来,知道那么多大道理。
印刷不同的东西,需要用到不同性能的纸。为了知道某种纸的实际状况,比如厚度、重量、颜色等等,经常要看纸样。所谓“纸样”,就是把许多工厂生产的不同纸裁成统一的尺寸,标注上必要的数据(名称、产地等),订成一个册子,供大家翻阅。爱屋及乌,很多收藏书的朋友也对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心这种纸样。
顾客是上帝,他们有这种需要,做书商的我们自然就要尽力搜寻,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半年前,我买到一册1975年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编制的“纸张样本”,被一位远在美国的朋友买去了。他购买这册纸样的原因,是里面有一种中国特有的纸——“领袖像纸”,一共有5张,产地分别是保定造纸厂和山东造纸总厂,重量是80-120g/㎡。用手摸着,也并不觉得这纸有什么特别。看看它归属的大类是“双面胶版纸”,可能那个年头对于领袖的崇拜实在是深入人心,有人就造了这么一种名称出来,以便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是一大发明创造了。
N年以后,有人忽然翻到这册纸样的时候,会不会对那个年代的热情和疯狂生出很多感慨来呢?我想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