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北京:单位GDP能耗是如何下降的
 
http://www.paper.com.cn  2007-08-24 经济日报



2006年全国只有北京完成了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

 
  2006年,北京GDP比上年增长12.8%,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25%,是全国惟一一个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地区。

    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发布后,人们普遍注意到了一条信息:2006年全国只有北京完成了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市GDP总量为78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人均GDP首次突破6000美元;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5904.1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92%,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能耗为0.76吨标准煤,下降5.25%。从绝对值来看,北京万元GDP能耗0.76吨标准煤的水平,和全国1.206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很大提高。

    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一升一降”的趋势:上半年,完成GDP4064.3亿元,同比增长12.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1.5亿元,增长27%;万元GDP能耗和水耗持续降低,一季度同比分别下降4.95%和13.7%。

    经济总量和效益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说明北京经济正日渐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是,北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是如何实现节能达标的?

    来之不易的5.25%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共识让北京广大干部群众协同努力,在经济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下交出了节能减排的漂亮答卷。

    北京的变化来之不易。

    作为首都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统计显示,“十五”期间,北京市GDP年均增长11.9%以上,地方财政每年也以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然而,在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05年11月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536万,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1382万人相比,增加了154万人,增长11.14%。常住人口快速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能源与环境承载力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本身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人均资源只有全国水平的1/8,北京市所需的94%的煤炭、70%的电力、60%的成品油都需要从外地调入,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就北京而言,资源相对匮乏使对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依存程度进一步加大,能源消耗增长带来环境污染加大与人们对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分析说,现实逼着北京狠抓节能减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2006年为例,当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48万,这些人到北京后需要用水、用电、用气等,耗用了很多的资源和能源。同时,这一年也是北京奥运场馆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众多的体育场馆建设必将耗用大量的电和水。而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需求也很难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低单位GDP能耗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全国来看,自“十一五”规划提出5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后,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上升08%,而当年的目标是降低4%。直到下半年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到年底全年单位GDP能耗才转为下降1.33%。这也是我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

    北京市委、市政府充分估计到了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强调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两个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走低消耗、低排放、再利用、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否则,不仅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将难以为继。”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北京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正是有了这个共识,有关部门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的各项规定,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各行业、企业纷纷利用节能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到“绿色奥运”活动当中,各方协同努力,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交出了一张节能减排的漂亮答卷,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上一份厚礼。
 
  结构优化是根本

    北京逐渐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格局,这对降低能耗水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北京,一东一西两家著名企业令人关注。

    在东边,运营47年、供气比例曾占北京市供气总量80%以上的北京焦化厂在2006年已经全面停产搬迁。这家企业全面停产后,每年能为北京市减少煤炭消耗30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7300多吨、二氧化硫排放7500多吨。

    在西边,首钢向河北曹妃甸搬迁工作也已启动,今年底首钢在北京地区将压产400万吨,到2010年底再压缩400万吨生产能力。首钢搬迁完成后,每年可减少用水5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昆明湖,减少排放可吸入颗粒物1.8万吨。

    “我们要坚决调整改造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产业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

    北京市实行了“一紧一松”的产业政策。

    “一紧”就是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坚决调整退出。上述两家著名企业的搬迁,就是北京在“一紧”上采取的重大举措。2006年北京已完成搬迁调整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144家,27种传统工业产品退出生产,基本消灭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纸、小钢铁等生产企业。2007年底前,市区内有机、化工生产企业将全面停产。

    除了调整原有的产业,“一紧”还体现在管住增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北京市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条件、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能耗水平高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一松”是指对于适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积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引导其快速发展。在金融街、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不同的功能区,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产业快速聚集发展,从根本上优化了北京市的产业结构。

    从2004年到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678%提升到70.9%,而第二产业比重从306%下降到27.8%。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占GDP比重达到72.5%,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尤其可喜的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继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占三产比重超过50%;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增长的亮点,今年前5月实现收入1502.9亿元,增长22.1%。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北京的测算,第三产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格局逐渐形成,对北京市产业能耗水平的降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单位产出能耗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北京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4年的144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65吨标准煤,占全市能耗总消费量的比重也从518%降至47%。这说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来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一方面不断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到2006年底,全市已关停23条水泥立窑生产线、149家黏土砖厂等粉尘污染严重的单位,先后对190多家严重污染扰民的企业进行整顿。2007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增长248%和197%,远远高于工业总体增长131%的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与传统的第二产业相比,在发展方式上显然有质的区别,比如北京市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元GDP能耗已经降到018吨标准煤,甚至低于部分服务业的水平。

    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加大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循环经济改善能源供应结构。2007年7月22日,北京市首座风电场官厅一期工程风电场第一台风机开始吊装。今年底一期工程将并网发电,预计每年可向北京市民和奥运场馆输送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

    节能管理靠机制

    创新体制和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北京市节能降耗减排工作不仅在执法上“硬”了起来,而且节能观念通过政策引导更加深入人心。

    2007年7月3日,有市民拨打节能监察举报电话,反映酒仙桥地区一家三星级饭店大堂空调温度过低,同时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变压器。

    这是自6月10日北京节能监察大队揭牌成立后的第37个举报电话。被称为“节能警察”的大队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在测得室内温度低于26℃之后,开出了《现场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饭店一天内将其空调回风温度调整到26℃以上。

    在这之前,北京节能监察大队已经派出执法人员监察了19家被举报单位,并对9家不符合室内空调温度设定要求的单位下发了《现场责令改正通知书》,其中5家违规单位已整改完成。

    “节能警察”上岗执法,是北京创新机制加强节能监管的一种尝试。近年来,北京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的开展。

    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发力,确保节能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6年4月,北京市解除了对小排量汽车的禁行限制,并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2006年7月,出台了《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这标志着依法强化节能监督管理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此外,还发布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006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制定了《发展热泵系统指导意见》和《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若干意见》等。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北京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率先把万元GDP能耗和水耗等指标列为政府工作的主要调控目标。2006年,北京在全国首家建立了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公报制度,按季定期公布各区县万元GDP能耗、水耗等数据。同时,严格执行区域限批制度,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环保局对9个未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下达限期治理通知,并实施区域限批制度,暂停审批新增COD排放量的建设项目。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增长,北京市从2007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能评”制度————对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以及其他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截至7月底共受理74个项目,有52个项目通过了“能评”。

    除了对高能耗项目进行坚决的“堵”之外,北京市还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对节能减排的引导作用,对鼓励节能减排采取“疏”的策略。比如节能灯节电效果明显,但一次性投入较高,使一些单位望而却步。从2004年到2006年,北京市政府投资1800多万元进行补贴引导,对企事业单位安装节能灯补贴30%,对远郊区县1100多所中小学校安装节能灯进行100%补贴。三年来,这一“绿色照明工程”共在北京市政府机构、地铁车站、全部中小学校等地推广了180万只高效照明光源。2007年,北京市将投资1265万元,在18个区县293所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更换节能灯10万只、电子镇流器4万只。

    “节能医生”是北京市运用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的又一举措。“节能医生”是北京近年来积极推行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中对能源服务公司(简称EMCO)的形象化比喻。能源服务公司在节能改造项目的全过程中如同医生一样,为客户提供初步诊断、开处方(设计并提出方案)、专科治理,最终实现全面彻底的节能诊疗服务。

    2005年,北京市政府在与54家政府机构签订“节能8%”的责任书后,从中选出10家有不同特点、有代表性的政府机构作为试点,公开招聘5家“能源医生”开展节能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节能改造。到2006年初,54家责任单位除3家政府机构因更换办公地点,能耗数据不具可比性,3家政府机构在中环广场集中办公无法统计其能耗量外,48家政府机构全部完成了8%节能目标,按照相同口径比较,2005年7—12月节约能源2600吨标准煤,与2004年同比节能11%,超额完成8%的节能目标。而参加试点的10家单位节能改造项目也已顺利启动。

    通过政府部门的率先垂范,企业、商场、写字楼都行动起来了,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强化节能管理;普通家庭也纷纷加入节能行列,目前北京已有130多户家庭获得“节能家庭”的荣誉,得到了政府奖励的冰箱和洗衣机。

    正确的发展理念,良好的监管制度,深入人心的节能观念,形成方方面面一点一滴的节约,最终汇聚成北京节能减排的出色答卷,这就是北京实现节能达标的秘诀。 (万建民 徐文营)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纸印论坛 ·纸业 ·印刷 ·造纸 ·纸张 ·包装 ·出版 ·纸网 · ·景华 ·纸品 >> 更多
·2006年全国只有北京完成了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
Copyright @ 2000-2007.Beijing IyoUyo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纸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联系电话:010-51660216 值班电话:010-51660219
传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