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一退一还赢来江河安澜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综述   
 
http://www.paper.com.cn  2007-09-18 中国绿色时报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多、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1999~2006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中央财政投入到位的资金1300多亿元。工程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包括县级单位)1.24亿多农民。工程建设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巨大综合效益,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从今天开始,本报刊发2篇退耕还林建设综述,敬请关注。
    仿佛是不约而至,在千年交替之际,特大洪水和强沙尘暴先后袭扰共和国。
    1998年夏,长江、黄河、嫩江、松花江、西江、闽江,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威胁神州大地。29个省份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3亿,各地估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484亿元。
    从1998年到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重均属历史罕见。
    生态强度示警,国人开始反思。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9100多万亩。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超过20亿吨,其中2/3来自坡耕地。江河桀骜难驯,祸起千百年来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1998年10月,洪水刚刚退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摆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首位的,就是“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退耕还林的战略决策,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毁林开荒历史就此结束。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扩大了林业的外延,而且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在我国生态建设史上,退耕还林确实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之一。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11个省(区、市)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4省的部分县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涉及1130个工程县,2300?多万农户,8800多万农村人口。在一个完整的补助周期里,国家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累计投资706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57亿亩。
    退耕还林使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民更富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家园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减弱
   

    退耕还林主要安排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地区,安排在15度以上坡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8年来,大规模的林草植被建设,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不断减轻。
    据监测,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后,2004年与1998年相比,长江一级支流年输沙量均有大幅度下降。其中,岷江夹江站减少38.6%,嘉陵江亭子口站减少94%,涪江射洪站减少95.6%。
    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国三峡总公司的专家认为,退耕还林是长江输沙量及泥沙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水利部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结果显示:随着流域内森林面积快速增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2003年与1990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由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56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2003年,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其中长江和淮河流域减少50%左右,珠江、钱塘江等流域减少70%左右,闽江等流域减少85%以上。
    四川省退耕还林累计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3646万吨、氮磷钾损失量2083万吨,平均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34.5亿元,是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投入的4.4倍。据四川省林科院、四川农大定位监测和测算,四川省退耕还林的林地每年滞留泥沙0.53亿吨、增加蓄水6.84亿吨,年滞留泥沙占全省森林年滞留泥沙总量的20.9%,占全省年输入长江泥沙总量的17.7%。
    四川省洪雅县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每亩减少水土流失4.96吨,增加蓄水18立方米。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老百姓高兴地说:“退耕还林后,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每年平方公里3150吨,下降到1450吨,减少54%。水土流失面积由退耕还林前的4397平方公里下降到4097平方公里,减少了7.34%。
    贵州省对10个县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退耕地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3325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005年的420吨/平方公里,降低了87%。遵义县松林镇丁台村,退耕还林前5口水井成了枯井,老百姓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2000年退耕还林1200亩后,5口水井都涌出了清泉。
  

  综合效益十分显著、惠及多方
    ——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快速推进。
  

     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建设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钱粮直补到户、检查验收到户、林权落实到户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造林任务完成、造林质量合格。据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核查,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造林合格率都在90%以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大规模林草植被建设,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2年,我国造林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强力带动下,“十五”期间,我国年平均造林面积超过1亿亩。以前森林覆盖率两三年都难以增加1个百分点,退耕还林连续几年带动我国森林覆盖率1年增加1个百分点。
    截至2006年底,退耕还林累计完成建设任务3.64亿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工程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得到改善。
    目前,中央财政投入发放到位的退耕还林资金已达1300多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农民已人均获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896元,约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西部地区401个县高于20%。云南省沧源县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990元,退耕补助占45.7%。
    这几年,全国几百万贫困人口的减少,退耕还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边远地区的退耕农户过去长年吃粗粮,退耕还林以后,许多农户依靠国家补助吃上了细粮,生活普遍改善。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四川雅安、贵州遵义等生态恶劣、经济贫困的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养畜,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依托退耕还林,一些地方大力发展畜牧、林果、花草、中药材和观光旅游等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退耕还林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意识逐渐觉醒。许多农民从单一的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中解脱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更多地从事林业、副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大大增加。
    据四川省对丘陵地区的调查,大约每退耕3亩坡耕地可转移1个劳动力,全省丘陵、盆周地区大约有200万个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得以转移,年创收约100亿元。
    后续产业开始崛起、前景诱人
    国家要生态,农民要生活。退耕还林成果是否保得住,取决于百姓生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决。
    实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给林农以适当扶持固然重要,而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才是解决农民生计和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长久之计。
    8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区做了诸多探索。
    四川省眉山市在退耕还林中扶持制浆造纸、竹地板、竹家具、竹建材、竹食品、竹编工艺等系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竹产业,延长产业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眉山市洪雅县大力推广“竹-草-畜”模式,退耕农户在竹子成林前间种优质牧草,饲养奶牛、山羊、兔等牲畜,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每两亩竹草间作地每年可养1头奶牛,每头奶牛年纯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全县奶牛数量已由1999年的3000多头发展到2004年的3万多头。“家养两头奶牛、三年一座小洋楼”,成为洪雅退耕农户的真实写照。
    贵州省赤水市自2001年开展退耕还林以来,累计种竹46万亩,全市竹林面积达102万亩,从业人员8万人。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12元中,有近一半来自竹业。
    退耕还林大大增加了木本粮油、干鲜果品产量,有效改善了食物和营养结构。工程区已种植1000多万亩经济林和2000多万亩生态经济兼用林,已有部分开始有所收益。
    湖北省罗田县退耕还林发展板栗17万亩、甜柿0.85万亩,全县板栗产量由2001年退耕前的5000万斤增加到去年6800万斤,甜柿产量由4000万斤增加到4800万斤。
    湖南张家界实施退耕还林后,积极发展柑橘、厚朴等经济林面积24.7万亩,新增速生丰产林21.8万亩,户均2.86亩,人均0.87亩。这也是退耕农户的新亮点。
    目前,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绝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盛果期,经济效益还只是初步的,再过几年,这些经济林全面进入盛果期后,农民增收的幅度将越来越大,同时随着退耕还林后森林资源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增加,木本粮油和干鲜果品等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以及吸引国内外投资等间接收益都将十分可观。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纸印论坛 ·纸业 ·印刷 ·造纸 ·纸张 ·包装 ·出版 ·纸网 · ·景华 ·纸品 >> 更多
·英威腾变频器成功应用在造纸机械上
Copyright @ 2000-2007.Beijing IU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纸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联系电话:010-51660216 值班电话:010-51660219
传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