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香港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SACOM)、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及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发表的《2008年首季香港上市企业内地血汗工场报告》,直指5家港资企业在内地工厂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其中,张茵掌控下的玖龙纸业更被指为“港企之耻”。
成为新闻的主角,张茵已经不是第一次。就在一个多月前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的张茵就曾因提议对刚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修改而遭到媒体质疑。
无论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作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张茵两次被媒体质疑,其实隐含着一个共同的线索:道德考量。
媒体质疑张茵提议修改《劳动合同法》,不是因为她的理由不够充分、不够科学,而是因为她的身份和说话方式。作为曾经的内地首富,此时法律刚生效就提议修改,似乎有为自己牟私利之嫌,而且她的说话方式又是如此张扬。这一次,当香港学生的报告出炉之后,她的态度依然如一个多月前,“没时间也没必要与媒体争论”,再加上“血汗工厂”这四个字产生的道德冲击力和联想,张茵想躲都躲不掉。
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标尺,不仅让张茵一时陷入道德困境,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受到了打击。据证券专业类专业媒体报道,玖龙纸业(香港上市)的股价大跌40.28%,公司主席张茵身价一日骤减134亿港元。
越过道德标准,穿过并不久远的历史,我们发现了更为有意思的现象。顾雏军、唐万里、孙大午……这些名字的背后都牵扯着一大堆的法律问题,但他们在社会上的形象却并非全是负面,“产业整合者”“民间金融帝国先锋”“恶法的受害者”等等,都昭示了一个时代对他们的评价。在经济领域,史玉柱是另一种典型。他曾因经营失败却勇于承担责任而被披上道德的光环,现在却因经营网游成功而广受质疑。
如果我们能更为客观、采用更为理性的方法来讨论张茵,我们会发现,玖龙公司“血汗工厂”的判断也许是一个伪问题。
依据社会学普遍公认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对一个事件做定性分析和判断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采样,就如法官在判案时不能依据某人家里有菜刀就判定他为杀人犯一样。但在这个事件中,“血汗工厂”所依据的样本却是“在企业的外围找了工人进行了调查,并没有进入到这个企业中去,也没有去企业的宿舍,也没有跟企业的行政领导人员、工会干部了解情况。”更为糟糕的是,“这些人(接受访问的工人)的身份不确定”。
我们不应该指责一群学生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而做的努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依据片面、不科学的调查方式就给公众公司贴上标签,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推动社会进步不仅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科学、理性。
张茵需要反思,无论玖龙是否是“血汗工厂”,但需要反思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张茵。(杨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