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能否有效带动就业?日前,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蔡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伤害要大于对GDP的伤害;特别是9000万灵活就业的农民工,他们的失业严重程度容易被低估。“经济复苏了,就业却上不去”也是有可能的。
病征
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被低估
记者: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蔡昉: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危机对就业的伤害要大于对GDP的伤害。其次,受冲击的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所以农民工是遭受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
记者: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如何?
蔡昉:这次危机冲击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当中,灵活就业的三分之二,约9000万人。然而,由于这部分人很难在现行的就业统计体系中得到反映,不仅他们失去就业岗位的严重程度容易被低估,他们被社会保险和就业扶助措施覆盖的程度也很低。
经济复苏失业率未必下降
记者:是否经济回归高增长后,就业问题就自然会迎刃而解?
蔡昉:经济周期对就业影响的确很大,即便是长期劳动力短缺的发达国家,经济危机时也都会出现失业潮。我特别提醒有关部门要谨防曾有过多次先例的“无就业复苏”:经济复苏了,但失业率却居高不下。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无就业复苏”这种奇怪的经济现象?
蔡昉:各个国家出现“无就业复苏”,原因各不相同,但也有相互吻合的,那就是:都伴随着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出国的现象。
每逢经济陷入衰退,企业都会想方设法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多用自动化设备而少使用人工,是常见的办法。另外危机之下,劳动密集型企业会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迁往相对落后的国家,以节约成本。
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产业转移,都会压缩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