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渤海区域加快了结构调整,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国内环境。但,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富集,一度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环渤海地区正在重蹈太湖流域的厄运。
占全国排污水量30%以上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指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环渤海区域的较好发展,与这个区域近些年加快结构调整,特别是与国家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加快曹妃甸建设有直接关系。环渤海区域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国内环境。
2009年国家先后批复了9个区域发展规划。几天前,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环渤海区域又一个重要次区域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环渤海在我国区域发展版图上的战略地位。
但据今年5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结果,渤海环境质量已严重恶化。而同期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水质监测结果也显示,“渤海水质一般”。
据透露,2007年,环渤海人口超过百万的13个城市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达超标总数的85%。
审计署的调查还发现,目前环渤海陆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环渤海沿岸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96个,其中超标率为82%。对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的监测显示,8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处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44%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据统计,近年来进入渤海的年污水量占全国排污水量的30%以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调查中也发现,环渤海地区一些主要城市之间不仅缺少经济合作,而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环渤海地区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目前又在争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
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生态问题
“环渤海地区三省二市(辽宁、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所有的‘大跃进’计划都少不了上重化工业,这么比着干,比着排污,渤海迟早要变成臭海。”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说。
应对短期内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产业发展难以逆转的态势,国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近日也表示,将开展包括环渤海在内的五大经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遏制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高层论坛”上,陈栋生率先“放炮”。他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坐在一起,就是因为有一个渤海。但几十年‘战天斗地’,渤海已经不成样子。”
“观察环渤海地区的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一地区的生态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表示,眼下“大家卯足劲来排污,渤海成为死海为期不远了。”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教授刚刚完成对环渤海地区系统的调研。他表示,各地的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都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没有在危机爆发之后做出正确的调整。如果照现在的思路发展下去,十年以后可能还得再一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还在上马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很少。
“但凡通过区域合作,都要比单干有更多的净收益。”陈栋生说,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需要切实的合作,比如,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就需要建立通气机制,“否则,等各地制定好了,再来协调,成本就大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区域经济研究基地主任赵弘研究员表示,环渤海区域要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合作体系。赵弘认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要善于借助行政体制的力量,进一步增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实际运作效果,搭建更多正式和非正式平台,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区域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