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随着“森林工程”的全面启动,巴渝大地掀起了一场千军万马上山造林的“绿色革命”。随后,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又提出,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基本建成“森林重庆”。
“‘森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栽树的问题,它还是一项系统工程。”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说,近四年来,通过在林权体制改革、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自上而下的努力,“森林重庆”建设快速推进。今年11月,正式通过了“创森”国家专家组的验收,距“五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林改 一证激活“万木春”
近日,在铜梁县庆隆乡冬笋村,村民秦钟荣正忙着为自家的树木除草、施肥。他告诉记者,面前的40亩林地,能让他每年收入近5万元。
“这一切都始于这个小本本。”在秦钟荣手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绿色的小本,上面“林权证”三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秦钟荣说,以前,这片林子是“代管林”,自己也很少去管护,整个林子“杂乱无章”,很多树木都枯死了,基本没有效益。林改后,他得到了这么一个小本本,但就是从那时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009年12月,秦钟荣雇人清理了林地里的杂草和“小老树”,并购回近4000株巨尾桉进行补植补造。秦钟荣算了笔账,5年后,这数千株巨尾桉能产木材400立方米左右,按现在500元/立方米的市场价格,平均每年收入4万元,加上林下养鸡,每年能收入近5万元。
“从2008年起,我市实施林改落实林权后,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大山’,”市林业局副局长杨富全说,为了保证“森林工程”大面积造林的顺利实施,我市首先从林改入手,实现了林改主体改革“五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共为531万户发放林权证,成为全国首批12个完成主体改革的省区市之一。加之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配套改革的快速推进,林业产业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之一,全社会造林积极性高涨。
投入 政府和社会投资前所未有
林改为林业发展扫清了障碍后,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对重庆快速实施大面积造林至关重要——这是回顾四年来,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截至目前,在我市已完成的1688.8万亩“森林工程”建设任务中,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对各种经济林、苗圃的建设等进行补助。从目前来看,政府的投入是历年之最,仅工程前三年,市级投入就达31.7亿元,是前10年总和的近3倍。
同时,在林改和补助资金的引导下,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入林业。“森林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资金402亿元,其中,社会投入达133.3亿元。业主大规模造林,在我市各地随处可见。仅在丰都县,规模造林1000亩以上的大户就达220多个。
2005年9月,总投资30亿港元的香港理文重庆造纸项目落户永川。包括高档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包装用纸、竹浆纸、牛皮箱板等多条生产线。然而,因重庆本地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在2007年部分生产线建成后,公司60%左右的木竹原料,只能从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购进。
“后来,我们发现公司自己种树更加划算。”理文一负责人说,在永川本地造林,可以保证木材质量,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造纸成本,另外,政府还能给予一定的造林补助,因此,2008年,公司决定自己投资建设速丰林基地。
“目前,理文一期投资6000万元的5万亩速丰林已基本建成,”该负责人说,速丰林成材后,能为企业提供10万—15万吨木材原材料,与从外省直接购进相比,每吨能节约100元左右的运输费用。为此,理文还将在2012年,投入上亿元启动二期10万亩速丰林基地建设。
创新 政府、企业和群众的“三赢”
如果体制机制不创新,那么,即使林改和资金这两样“硬件”上去了,最后,也会使林业产业发展和持续的大面积造林止步不前。在这方面,重庆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
在创新投资机制方面,我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中央和市区县财政投入为引导,整合工程项目资金,搭建投资平台,争取金融支持,鼓励社会投入,基本形成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社会支撑、农民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在创新造林机制方面,各地还探索出了“农民供土地,业主出资金,双方共管护,收益两分成”、业主租地造林、“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等筹资造林模式,改变了依靠财政单一投资造林的传统做法。
大足县采用“业主制”造林——农民以土地入股,由业主进行栽植,最后业主和农民按51%和49%的比例享受收益分红。“这样做对业主和农民两方都有利。”大足县林业局一负责人表示,对业主而言,以往的租地造林模式,由于在造林投入的同时,要向农民支付土地租金,往往对业主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由于农民“坐地收租”,不利于林木的管护。
“在实行‘业主制’后,一方面减轻了业主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也占有股份,对林木的管护更加积极了。”该负责人说,“业主制”调动了业主和当地农民的造林积极性,仅2008年,大足就完成8万亩速丰林的建设,超计划200%。不仅生态变好了,还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最终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的“三赢”。
实干 人工造林增速全国第一
解决了体制机制的问题,落实了各项资金政策,接下来就是铆劲儿造林了。据统计,2008年以来,重庆人工造林增速全国第一,仅2008到2009年植树造林季节,全市就完成造林798万亩,创造了“一年栽了十年树”的奇迹。而近四年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森林重庆建设任务1688.8万亩。
在城市,种大树、种好树,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全市完成城市森林工程70.8万亩。新建各类城市公园530多个,市民步行5分钟就可以到达一处社区公园、小游园或城市公园;绿化和升级干道90多条;种植胸径10厘米以上大树630万株,大苗成活率保持在98%以上。
在农村,广栽摇钱树、致富林。全市建成生态镇100个、绿色村庄2000个,完成荒山绿化250万亩,培育产业基地540万亩;各类苗木花卉基地总面积近40万亩,种苗生产能力达16亿株以上,在圃苗木价值超过116亿元。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应运而生:秀山金银花、黔江桑药、巫溪和城口干果、渝西和梁平笋竹等。全市打造出一批森林旅游精品,如武陵山区“乌江百里画廊”、巫山“国际红叶节”、巫溪“百里花海”、石柱黄水森林旅游、武隆喀斯特地貌自然生态景观等,2008—2010年,全市森林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
同时,通过通道森林工程和水系森林工程,构筑起绿色的生态网络。完成通道森林工程42万亩,建设林苗一体化11万亩,绿化里程达2万公里,9500公里国省道绿化率达到96%,道路红线以内形成了“风景线”,红线以外壮大了产业林;围绕乌江、嘉陵江、大宁河及区县绕城河等重要水源地,营造景观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41万亩,改善了水质,健全了江河水系森林生态系统。
验收 10多项指标超国家创森标准
2011年11月25—30日,重庆迎来了“创森”国家专家组的验收。在验收过程中,专家们分为5个小组,深入我市19个区县103个考察点,分别围绕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森林建设等方面对我市“创森”工作进行全面考察。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5类38项,专家组一致认为,我市所有“创森”指标均已达到该评价标准,其中十余项主要指标大幅超过“创森”评价指标。
例如我市的森林覆盖率,现在已达到38.3%,超过国家35%标准3.3个百分点;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7.3%,超过国家33%标准4.3个百分点;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超国家标准3.3平方米。
在乡土树种使用率、城市森林自然度、生态科普活动、创森市民知晓率、支持率等方面,也大幅超过国家相关标准。
“‘创森’只是重庆森林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以此次“创森”通过专家组验收为新起点,纵深推进森林工程建设,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