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北张村千年造纸术:纸张可以存放百十年
 
http://www.paper.com.cn  2013-04-01 陕西农村报

  北张村地处秦岭北麓沣河沿岸,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距市区约30公里。2008年6月北张村的传统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张村一带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蔡伦时期,“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张郎就把石灰烧,李郎抄纸成了张。”这个流传在北张村一带的民谣,一遍遍讲述着蔡伦实验造纸、攻克技术难关的故事。

  唐朝时期,因为京畿地区对纸张的大量需求,这里的造纸技艺得到鼎盛发展,纸张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解放前,北张村手工制造的白麻纸曾风行延安,解放区和西安地区的报纸曾大量使用这里出产的纸;“人民公社”时期,沣河边的北张村几乎家家造纸,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包装纸。当先进的造纸机器以每分钟900米长、8米多宽的速度在生产线上出纸时,北张村的纸匠依然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纸工序,每天大约能造出十三四刀纸(100张/刀)。

  古老造纸术引世界惊叹

  3月18日,记者来到北张村,见到了75岁的张逢学,他是北张村为数不多的传统蔡伦造纸术的固守者,一辈子造纸,在北张村被公认为造纸手艺最高的纸匠。张老自豪地说:“古法造纸是用穰造,造出的白麻纸韧性好耐保存,其书画作品百十年后拿出来仍然跟刚画的时候一样。”张老带着记者一路指一路介绍,生产纸浆要经过采购——蒸化——踏碓——捣浆——淘浆——抄晒的几道工序,具体流程是:先筛选出用清水泡过的新鲜枸树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然后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待纤维彻底软化,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铡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压成松散状,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把纸从纸砖上揭下,晒干;把晒干的纸一张一张撕开,整理成沓,一百张为一刀。

  造纸一生,让张老最为光荣与自豪的是,2002年6月27日,他受美国国家博物馆邀请,参加了在华盛顿举办的第36届史密棱民俗生活艺术节,向来自53个国家的10万民众表演了北张村的中华传统古造纸技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展区每天游客爆满;2008年张老应邀去北京参加奥运会,来自全世界的友人观看了张师傅精彩的抄纸、揭纸表演,纷纷惊叹不已。

  造纸术传承遇极大困境

  一千多年来,这种古老的造纸术在北张村世代相传,然而到现在北张村的这一古老造纸术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3月19日,记者第二天走访北张村时发现,原本全村家家户户造纸的场景已经消失,在现代化机器造纸的冲击下,传统手工纸的市场急剧萎缩,北张村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目前全村仅有5家农户还在从事传统造纸工艺,造纸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以前我敢说全村40岁以上的人都会造纸,可现在,全村几乎都不造纸了,年轻人都嫌手工造纸累、枯燥、赚的钱少,都到城里打工了。”75岁的张逢学老人言语间透露着无奈与伤感,抽着旱烟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能让祖先的传承,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了啊!”

  近年来,北张村的造纸作坊在逐年减少,昔日人人尊敬的纸匠如今成了最不受欢迎的职业。如今,北张村专营造纸作坊仅余张老一家。面对如此传承困境,究竟是否让孙子继续学习古法造纸术,张老显得有些为难:“孙子对这不感兴趣,将来念书念得好总比造纸挣钱,但我会把这个全部教给他。要是有人愿意找我学这门手艺,我当然高兴,只要他肯吃苦我肯定教,但太苦了,没人学,而且现在招个学徒还得给人家发工资呢,我们自己造纸也就是刚能糊口!”

  造纸术传承需政府引导

  接受采访时张老表示,古法造纸受现代造纸工艺的冲击,用途和经济收入大大减少,这是北张村古老造纸工艺面临灭绝的根本原因。张老告诉记者:“古法造纸术的传承,政府应该出面,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我觉得在北张村建一个展览馆或者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选一批青少年学习古造纸工艺是个好办法,不但可以增加村民旅游收入,也能让我们的蔡伦造纸手工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像北张村这样还延续着传统古蔡伦造纸法的地方很少见,世界造纸历史学会的李仿是从北张村走出去的纸文化研究专家,他表示:“世界纸根在中国,中国纸根在古长安。”北张村的蔡伦造纸术跟《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纸工序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发明造纸术的一个缩影。在古长安地区的北张村建立“天下第一纸展览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不仅能更好地弘扬和保护北张村的纸文化,使其成为一个纸文化旅游景点,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文化本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开始逐步融合,很多古老而又饱含人民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极大的传承困境,如何传承这些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