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这位攀枝花老人 把纸飞机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paper.com.cn  2017-11-06 川报观察

  从课本上撕篇纸,对折、斜折、穿插,几分钟后,就变成了飞机、渔船、青蛙或者手枪……玩具匮乏的年代,折纸成为不少孩子的乐趣。

  当年的孩子逐渐长大,现在的孩子玩具变得丰富,折纸变成一种回忆。

  但有一个人不必回忆,他就是快71岁的王应新,仁和区沙沟社区居民,“攀枝花折纸第一人”。

  从儿童时期到现在,王应新一直坚持着折纸的爱好。2000多件栩栩如生的纸飞机、纸昆虫、纸军舰等从他手中诞生。

  更让人称道的是,他边折纸边思考,潜心研究,精心创作,将传统折纸技法发挥到极致,又引入剪、绘工艺手法,开辟了新天地。

  2008年,王应新折纸艺术入选攀枝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打发时光”的业余爱好

  5岁时,王应新随父亲从重庆搬家到内江,在那里读了小学、初中、中专。大人常不在家,他就和伙伴们到城隍庙抠泥巴,挼泥巴,捏小人儿。

  与造型相关的折纸,也是爱好之一。童年时期,他已能折出很多小动物。

  兴趣渐浓,王应新省钱淘来折纸的小册子,对照练习。

  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攀枝花,在渡口医院(现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食堂卖饭票,后又被调往仁和分院、市防疫站(现市疾控中心),轮换干了挂号、后勤、政工、医务等工作。

  当时生活物资匮乏,文化娱乐单调。业余,王应新以折纸打发时光。

  最初折纸多数就地取材,旧挂历、旧报纸、衬衣的衬版等随手取来,不需要工具;不管时间、地点,想折就折,失败重来,不满意修改;制作过程也十分简洁。

  后来,他在杂志上看到可以邮购《中国折纸大全》,便寄去了50元购书费。书到了,他像个孩子激动了半天。“我有老师了,可以折百虫图了。”

  当夜,他照着压在玻璃板下的百虫图模样,用烟盒纸折小金龟,反反复复折了一整夜才完成满意作品。经过一整年学习研究,他掌握了300多种折纸手法。

  40多年过去,王应新已将中国传统折纸方法融会贯通,但苦于没有自己的风格。他常思考,如何取得突破。

  耗时数年折出一套编钟

  1992年一天,王应新正给市防疫站宣传栏换报纸。一块玻璃掉下,砸中头部,划破小腿,缝了几针。他被迫在家休养一个多月。

  “走不动,很无聊。”王应新搬个小凳子,坐在坝子里,折纸玩。

  摆弄间,一只从前折的官帽稍加改动后变成了一只蜗牛。王应新大喜,“很多东西有共性、个性。比如哺乳动物都是一个脑袋、一个脖子、一个身、一个尾巴,飞机都是机身、机翼、轮子,昆虫都有头、胸、腹、脚,只是细节有别。”

  举一反三,他折出了骆驼、马、牛等不同动物,和一系列飞机。

  1994年五一劳动节,王应新在单位工会办了自己第一次折纸展览,作品主要是以军事、动物为题材的组合折纸。

  “做成一件事,光爱思考不行,还要有耐性。”90年代,他创作了生平耗时最长的作品——编钟系列。

  王应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得知出土文物编钟后十分兴奋,决心要折出一套编钟。

  泡图书馆查资料,他开始按照实物大小边琢磨边折,但总觉得哪里不对。一年多过去,折出的编钟始终缺乏立体感,这一折就是好几年。

  一天,王应新又折了一堆废编钟后出门找灵感,废编钟被妻子丢到了外边。他回家时发现,一只编钟的角被雨水打湿后翘了起来。

  “终于有了立体感!”王应新狂喜,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折出了一套64个高20公分、长80公分的编钟。

  融入剪、绘工艺独树一帜

  编钟的巨大成功,给了王应新信心。他在思考,如何更加精细表现作品特征,更贴近实物。

  王应新又购了一批书《民间剪纸概述》《绘图技巧》《中国蝶类图谱》《兵器常识》《动物学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力求作品与实物在形状、颜色等各方面更加接近。

  “蝴蝶被称为‘会飞的花',颜色多种多样,翅膀的形状也各有特点。”从折蝴蝶开始,王应新开始尝试综合运用折、剪、绘等传统工艺制作技法并加以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昆虫作品,不但具备比火柴棍还细的触须,翅膀和背上的斑纹也清晰可见。

  “折纸技法简单,难在创新创造。”王应新拿出一只用300多张1分钱纸币折成的地动仪。拆来一看,其实是若干个三角塔拼插而成。

  “再比如这艘军舰,舰身的折法是以前就有的,但是舰船上其他东西的折法书上都没有,都要依照自己创作积累的经验折,再经过组合就成了一个新的战舰。”

  王应新用将近8年时间折剪出了蝴蝶、大黄蜂、甲虫、蛇蛉等2000多件作品。废弃的半成品更是数不胜数。

  2006年,在攀枝花举行的四川首届冬旅会上,他的百虫图作品展出时,博得了到场观众的赞赏,一举获得银奖。

  2008年,王应新被攀枝花市政府列为首批民间非物质文化名人。

  至今没有徒弟

  如今,王应新早已退休,住单位福利房,主要任务是带两个正上幼儿园的孙子。

  玩橡皮泥、折纸飞机,他又找到了童年的乐趣。

  “现在的娃儿耍的东西太多了,手机、电脑、游戏机。折纸费脑筋费时间,又没有经济效益,是纯粹兴趣爱好,玩的人越来越少。”

  他提出的这个现状和折纸艺术的历史形成对比。

  相传,东汉时期,折纸艺术已在中国民间出现,后传至日本、西班牙及欧美各国。特别是在日本被发扬光大,成为国粹。

  即便被誉为“攀枝花折纸第一人”,王应新至今没有徒弟。“有个人明确表达了学习意愿,但又说没时间。”

  不少学校及社区纷纷邀请他去献艺、传授,年过七旬的王应新欣然答应。

  “小娃娃还是很感兴趣。”帮助王应新组织讲课等活动的攀枝花市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黄昰,觉得自己也肩负起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很感兴趣。

  王应新认为,折纸艺术的传承主要缺乏一个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氛围。折纸艺术要传承下去,就必须走向市场,在政府的扶持下以文化产业的形式发展才有出路。

  现在,王应新每月花30元租了一间库房,专门堆放自己几十年来创作的折纸作品,满屋都是大大小小的纸箱。一些纸飞机布满灰尘。屋子还漏过一次雨,有些回潮。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谩骂、诬蔑、诽谤!
  相关新闻  
  ·原纸持续疯涨引发“蝴蝶效应”  ·原纸涨价引发“蝴蝶效应” 业内人士建议回收快递包..
  ·新疆纸箱价格大幅上涨 引发产业链“蝴蝶效应  ·纸价狂涨催生蝴蝶效应 纸制品或迎来报复性上涨
  ·中巴纸浆市场的“蝴蝶效应”
Copyright © 2000-2009.Beijing Luckcom Network Sci-Tech Co.,Lt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