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业观察
【全部专栏作者】    
 
继往开来 向造纸强国迈进——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900周年
        作者:余贻骥       发表时间:2006-09-08   
【文章摘要】中国造纸界在隆重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900周年的时候,需要继往开来,加倍努力,加速产业的企业结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不单纯是世界造纸大国,也能成为引领世界造纸产业发展潮流的造纸强国。

  (一)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今年洽逢先贤蔡伦发明造纸术整1900周年, 回顾过去1900年间,纸的发明及推广应用,对全人类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文化思想与学术技艺的传播与交流,都发挥了无比的重要作用,既值得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造纸界引以为荣,隆重纪念,更激励当代中国造纸工作者继往开来,加倍努力,开拓进取,为将我们这一伟大的造纸术的发源地和当前造纸大国,加速建成世界造纸强国而奋斗。

  (二)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都采用过诸多不同的记事材料。如古埃及人采用了纸沙草(Papyrus),古印度人采用了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在中国,商代多用甲骨,西周多用青铜,春秋开始用竹简、木 椟 、以及缣帛,这些记事材料,普遍存在贵、重、或不便使用与保存而难于普及应用的缺点,难于适应人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实际需求。中国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对改进书写记事材料的需要日益迫切。蔡伦作为东汉王朝供应皇室用品作坊的主管(尚方令),对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应属理所当然。而其所处职位,则为其“造意”的造纸术发明与应用,提供了所需的人力和物资的优越条件,因而蔡伦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并非偶然。据南北朝人范晔(公元398~446)所著《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作者注:即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这段记载说明:蔡伦发明用树皮、废旧麻布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在此以前所谓的“纸”,实际上是用动物纤维缫丝纺织而成的缣帛。后汉书多取材于东汉史官所着《东观汉记》,可见,在蔡伦以前的东汉史官,也并不知道蔡伦以前就有了利用造纸术制造的植物纤维纸。蔡伦开始研究发明造纸术应早于公元105年,但他于105年才向东汉和帝献纸,说明其所制纸张在质量和数量上已能适应皇室的需要,标志着其所发明的造纸术在技术上的相对成熟,纸史研究者将公元105年定为造纸术的发明年,并得到普遍公认是洽当的。

  (三)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造纸术被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首先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因为有了较多便于应用的纸张,抄书,藏书,读书,好学之风得以盛行。据《隋书﹒经藉志》记载,晋初在公元289年,官府藏书有29945卷,距105年仅百余年,因为有了纸,就出现了如此大量的藏书供人们研习。对国外,在交通还十分不便的条件下,于公元四世纪及七世纪即先后东传到朝鲜与日本,八世纪开始陆续西传至西亚、欧、非及美洲,经过将近1700年的漫长岁月后,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已传遍世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科技财富,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所发明的造纸术,在采用植物纤维作为主要造纸原料,以及其所用备料,制浆,打浆,抄造等的基本工艺至今仍然是现代造纸技术的基础。

  (四)

  在十八世纪欧洲出现工业革命以前,中国造纸术虽不断对外传播发展与改进,但一直属于手工操作,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动力和机械特别是电力的广泛利用,加速了造纸业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的转变,各种造纸机械如打浆机、长圆网抄纸机、漂洗机、压力蒸煮器等的早期发明,为实现制浆造纸过程的机械化,与连续流水作业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条件。中国晚清专制政治腐败,导致国势疲弱经济落后,机制纸起步较晚,1884年才由华商在上海建成日产能力仅2吨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这种简单小型设备也全依赖进口,中国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才在重庆后方制造出第一台铸造的小型造纸机烘缸。现代造纸技术远远落后于后起的欧美发达国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手工纸1932年产量曾经达到了36.6万吨,而机制纸发展却极为缓慢,由1884年国内第 一家机制纸厂的投产,经过60多年,到1943年才达到16.5万吨 的最高产量,尚不到手工纸的一半;另据统计,自1933年至1936年间,中国平均年进口纸高达30.6万吨,也将近国产机制纸的一倍。可以认为在这段时期,国内纸张消费主要依靠了国产手工纸和进口机制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由于连续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无论机制纸或手工纸生产都经受了巨大打击,当年机制纸产量仅有10.8万吨,手工纸产量也降至12万吨,使我们这个发明造纸术的泱泱大国,成为微不足道的纸张生产国与消费国。

  (五)

  值得庆幸的是,自新中国成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造纸工业(主要指机制纸工业)取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57年,机制纸(包括纸板)产量即达到91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8倍;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机制纸(包括纸板)产量与消费量均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国。2004年纸总产量达到4950万吨。比2003年在一年之间产量增长达650万吨,同比增加15.12%这在世界各国造纸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国家开明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内纸张的巨大消费需求和吸引国内外巨额的造纸建设资金地投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极大地加速了造纸生产的发展。

  我国造纸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过去需要到国外才能见到的许多大型先进技术装备,目前在国内基本上都能见到并高效运行,而且部分也能在国内生产供应,国产纸的产品质量与品种档次也依据市场需要在不断提高和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国内造纸产业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落后生产力仍占有较大比重,各种原材辅料的消耗偏高,污染仍相当严重,中高档产品产量偏低,纤维原料结构不甚合理,并大量依赖进口,使整个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不高,因而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造纸大国,但还称不上世界造纸强国。中国造纸界在隆重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900周年的时候,需要继往开来,加倍努力,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支持下,加速产业的企业结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教育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不单纯是世界造纸大国,也能成为引领世界造纸产业发展潮流的造纸强国。

    本文为《纸业网·纸业观察》专栏文章,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全部或部分转用,其他媒体不得改写。经同意引用时,应保证引用内容与原文章内容语意一致。
  作者介绍
余贻骥,高级工程师。出生于1918年,湖南长沙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入美国缅因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制浆造纸专业。1946年回国。建国后,历任轻工业部造纸局副总工程师,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轻工协会副理事长。被誉为纸业泰斗。他对现代造纸工业发展的理解,具有绝对权威的发言权。对用亚硫酸镁盐蒸煮芦苇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改革了工艺流程。组织并参与了造纸工业的酸回收试验,并取得成功。2008年90高龄时撰写并出版《难忘岁月:余贻骥回忆录》。
 ♦ 浅议“ 石头纸”
 ♦ 造纸装备业高端化的起步
 ♦ 胡楠:造纸装备制造业的回顾与思考
 ♦ 零增长不一定是坏事 造纸业前途光明
 ♦ 李建华:华泰及时调结构应对困难期
 ♦ 《可怕的预言》(一):一位专家的两次预言
 ♦ 中国纸业临界盘整
 ♦ “震荡与博弈”后危机时代中国纸业发展格局
 ♦ 郭永新:纸企跨界 后会无期?
 ♦ 考验大佬智慧—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